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新小说”大师的变身与谢幕

发布时间:2024-09-27 09:22:47   来源:BOB体育登入

  2月18日,法国“新小说”的最著名代表、电影人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Robbe-Grillet)于法国西部的一家医院病逝,享年85岁。

  对他的去世,法国萨克齐总统办公室表示:“毋庸置疑,法兰西学院失去了一位最具有反叛色彩的成员,随着罗伯-格里耶的去世,法国的知识分子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时代已结束。”

  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名字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并不陌生。从上世纪70年代末,几乎所有他的作品都被翻译成中文,他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曾被誉为中国“一代文学青年的指路明灯”。译林出版社于1998年率先买下格里耶的代表作《橡皮》、《窥视者》、《嫉妒》、《去年在马里安巴》的版权,分别由资深法语翻译家林秀清、郑永慧、李清安、沈志明翻译,并于2007年进行精心修订和全新装帧设计,推出“格里耶作品集”系列。在表达对文学大师深切缅怀之余,亦让中国读者再次领略格里耶的大师风采。

  罗伯格里耶1922年生于法国西部重要港口城市布勒斯特。青年时代在巴黎农艺学院求学,二战结束从农学院毕业,1949年进入生物学研究机构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在法属殖民地果品柑橘学院担任农艺师,先后在摩洛哥、几内亚和拉丁美洲等地从事热带果木种植栽培的研究工作。1951年,在归国途中,突然萌发了从事文艺创作的念头。正如罗伯-格里耶的名言:“20世纪是不稳定的,浮动的,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是迷宫。我不理解这样一个世界,所以我写作。”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就是在从非洲返航的轮船上开始构思和创作的。

  《橡皮》发表于1953年。这部小说被评论家们认为是“物本主义”小说的发端,在“新小说”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有别于传统小说的人物支配情景。作者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在每一场戏出现后,借用橡皮把情节的线索擦去,以破坏小说虚构的连贯性,以免读者受作者思想的支配,因而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角度和体验,去选不一样的情节,去探索其中的意义。

  罗伯-格里耶1954发表了第二部小说《窥视者》。这部书获得1955年度的“批评家奖”,从而使罗伯-格里耶名声大振。《窥视者》的故事背景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案件,但其书名却昭示先锋的创作理念:只听命于视觉和直觉,利用同时性的技巧,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实、梦境、回忆、幻觉和潜意识交杂在一起,任意跳跃。著名翻译家余中先解释说:“在法语中,窥视者(voyeur)是旅行者(voyageur)的缺损,缺少的-ag-,又有种种的解释可能。”

  1957年,他的第三部作品《嫉妒》诞生,这部作品较之前两部,“新小说”的特征更明显。《嫉妒》把视觉的出发点(镜头、视角)玩得炉火纯青,而“嫉妒”(jalousie)一词在法语中还有“百叶窗”的意思。通过百叶窗投出的目光充满了嫉妒,这一书名的文字游戏很好地体现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格里耶是法国重要的文学运动“新小说派”的创始人。他和歇尔比托尔、塞缪尔贝克特、娜塔丽萨洛特、克罗德西蒙等人并称为“新小说四大家”。当时,这些作家分别创作出一大批跟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写实小说风格迥异的小说,后来被人们泛称为“新小说”。

  罗伯-格里耶上世纪50年代初闯入法国文坛,60年代又向电影领域突进。他的两次进发都独树一帜,颇有声势。上世纪60年代起,罗伯-格里耶开始涉足影坛。他首先于1961年应法国著名“新浪潮”电影导演之邀撰写电影剧本《去年在马里安巴》,阿伦雷奈又将剧本拍摄成同名影片,并摘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这部电影也引起了电影界内一片争论。有人说这是“新小说”与“新浪潮”电影的一次完美结合,甚至称这是“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影片”。但也有人对影片持批评态度,认为它令人费解。罗伯-格里耶则认为,导演并没有完全领会自己的意图。

  此后,罗伯-格里耶开始亲自执导自己编剧的影片。他认为,电影比小说更适于客观记录世界。他先后拍过《不朽的女人》、《横跨欧洲的快车》、《说谎的人》、《欲念浮动》、《玩火的游戏》、《漂亮的女俘虏》等多部电影。其中《不朽的女人》获1963年法国路易德吕克奖,《说谎的人》获1969年德国柏林电影节编剧奖。

  余中先认为,“罗伯-格里耶的影视作品,充足表现了他的先锋的文字探索姿态。从《去年在马里安巴》起,也在追求写作艺术。他所谓的电影小说,就是针对读者的电影写作,作用于读者的智力。尤其在《伊甸园及此后》,作者对电影中出现的各个不同主题系列和相关的图像镜头组进行了综合考虑,并在剧本中列出了它们可能的组合形式。十分复杂,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学者崔卫平对他的电影这样评价道,“给我印象很深,镜头很独特,很有尊严,尽管可能很多人都看得睡着了我可能不能说他是电影大师,但他的电影无疑显示了极高的文化高度。”

  罗伯-格里耶曾三次访问中国,他无疑是最受中国读者关注的法国当代小说家,这一点连格里耶自己都感到意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格里耶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翻译成中文,但真正读他作品的人,也许并不比谈论他的人多。

  翻译罗伯-格里耶作品,有三位学者走在最前列,他们是郑永慧、林青(林秀清)和柳鸣九。郑永慧翻译的《窥视》最早在1979年出版,为内部发行。《橡皮》是林青翻译的。而柳鸣九主编了《新小说派研究》。后来,罗伯-格里耶的作品,重要的几乎都已经翻译成汉语,而且有些还有多个版本。1998年,在“新小说”阵营里,他的功劳简单地说是“破旧”,他很著名的一个观点是“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写作了”。

  “至于罗伯-格里耶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一开始更多地来自他独特的文学结构、形式、样式,尤其是作品中视觉化的东西,这给中国的写作者带来非常大的新奇,但后来也体现在其思想深度。不光是对写作者,对读者的影响恐怕更是潜在的、深远的,他的读者在中国并不是很多,也没什么文学权力,他们就是喜欢。”余中先如是说。

首页首页
案例案例
19903172283电话
菜单菜单
 
首页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案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